南京市简称“宁,”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郊汤山直立人颅骨化石的出土,证明早在35万年前南京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军事据点性质的“城”相继出现。较为著名的有周元王四年(前472),越国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所筑的越城(人们上溯南京城的历史,一般都从越城兴建年算起),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在石头山建金陵邑。金陵,是现在所知南京的第一个称谓。一代枭雄楚威王熊商率兵攻越,兵至南京,惊叹于南京山水之美和形胜之险,深感南京地位的重要,意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在峭立江边的石头山设城邑,借金陵山(即今天的紫金山)之名,取邑名金陵。传说,金陵之名源于楚威王埋金于狮子山以北的江边,以镇南京王者之气;亦传,源于南京地接华阳金坛之陵。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楚交战,楚亡,金陵邑归秦。三十七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金陵邑虽然只存在了123年,但南京人却很钟爱这一曾用名,时至今日,仍然用作南京的别称。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割据江东的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意欲“建帝王之大业”。秦汉时期,南京地区出现了具有行政中心性质的城邑,如秦秣陵、江乘、丹阳(杨)等县城,汉秣陵侯、胡孰侯等侯国治所。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将治所迁到公安(今湖北公安)。东吴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同年秋,孙权自武昌徙都于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首次被定为国都,自此,在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多次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发挥着东南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作用。晋武帝咸宁六年(280),随着“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宣告灭亡。司马炎平吴后,先改建业为秣陵,秣陵地属扬州;继而以淮水为界,南北分置秣陵、建邺二县;再分秣陵西南境另置临江县,后改称江宁。这是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江宁县名,但不久即废除,至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又复置江宁县。晋武帝死后,八王之乱让黄河流域陷入混乱中。永嘉元年,以王、谢为首的世家大族簇拥着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建兴元年(313),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建武元年(317)春在建康称帝,建立起东晋皇朝。其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城为都城。
隋开皇九年(589)春,隋兵攻占建康,灭陈朝,得“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户五十万”。文帝杨坚诏:“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于石头城置蒋州。”蒋州的得名源于蒋山。蒋山乃紫金山东吴时的名称。汉代,紫金山被风水先生说成“王气所钟(汇聚)之处”,于是便有了钟山之名。东吴时,为避孙权祖父孙钟之讳,以东汉末年战死在钟山的秣陵尉蒋子文之姓改名为蒋山。蒋州统江宁、当涂二县。唐武德三年(620),杜伏威以江南地归唐,唐王朝以江宁、溧水二县置扬州,改江宁为归化县。七年,平辅公柘,改扬州为蒋州,八年再改为扬州,同年底移扬州大都督府及州治于江北邗州(今扬州江都)。八年改归化县为金陵县,九年,改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635), 又改为江宁县。至德二年(757),于江宁县置江宁郡。乾元元年(758),改江宁郡为昇州。上元二年(761),改江宁为上元县。宝应元年(762),废昇州。光启三年(887),复置昇州。隋唐时期,古都南京的政治地位下降。五代十国时期,今南京地区是杨吴的重镇,后来为南唐的国都。杨吴武义二年(920),改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天祚三年(937),徐知诰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同年十月五日(11月10日),徐知诰即帝位。升元三年正月二十三日(939年2 月14日)徐知诰改国号“齐”为“唐”,史称南唐。南唐的都城,在六朝建康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调整。城市格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明南京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两代,今南京地区先后为昇州、江宁府、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取“上应天命”之意。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改筑应天府城,开始了长达20多年浩大的筑城工程。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洪武元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3日),朱元璋颁布《立南北两京诏》:“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朕以春秋往来巡狩。播告尔民,使知朕意。”古金陵从此得“南京”之名。全国范围内,以南京命名的城市有:成都[唐至德二年(757)命名]、辽阳[契丹天显三年(928)命名]、北京[契丹会同元年(938)命名]、商丘[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命名]、开封[金贞元元年(1153)命名]。古金陵得“南京”之名虽然比上述五地都晚,但却专用至今。洪武十一年(1378),明军平定元代残余军力统一全国后,朱元璋才下决心定都南京,升南京为京师,同时废大梁北京建置。至此,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立足江南而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的封建帝国, 南京也第一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建文四年(1402), 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正月下诏应天府仍称京师,同时升北平府为北京。永乐十八年,朱棣诏改京师为南京。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即以“留都”或“南都”的身份存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新置江浦县,又将原扬州府的六合县划给应天府统属。应天府跨江而治,得以充分凭借长江在军事防守与交通、经济开发上的优势。至弘治四年(1491),应天府已领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江浦、六合、高淳八县。入清,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继明以后,在南京定都的尚有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南京亦有“十朝古都”之称。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率领太平军攻进江宁府城,在此建都并改称天京。太平天国在天京营建了天朝宫殿、煦园、瞻园等许多王府衙署和园林,并绘制了许多壁画。清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起,蒋介石以南京为首都,开始了其22年的统治。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南京作为“市”的建制不变,其隶属关系则屡有变化。解放初期,南京市直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后,作为中央直辖市的南京具体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11月,南京市与苏南、苏北行署合并设立江苏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南京市为省会。1958年7月,南京除市区外另辖江宁、江浦、六合三县。1962年6月,上述三县又析出南京。1971年至 1983年,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县又先后归属南京。自此,南京市逐步形成六城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四郊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五县的区划格局。1989年,国务院批准南京市实行计划单列。199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2001年2月,江宁县调整为江宁区。2002年4月,撤销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浦口区,撤销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六合区。目前,南京市共辖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栖霞、雨花、江宁、六合等11个区和溧水、高淳二县。
南京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北京、西安、洛阳合称为我国“四大古都”。南京的文物古迹之多,仅仅次于北京、西安,居全国第三位。南京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傲峙于“吴头楚尾”;又以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山水佳景,秀立于扬子江畔。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驰雷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