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屠呦呦
屠呦呦不仅是中国著名女生物医学家,更是世界生物医学界杰出女性。这位“青蒿素之母”的女药学家为无数疟疾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因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突出贡献,获得临床医学界最高奖项“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首位问鼎该奖的中国人,她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BBC将屠呦呦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候选人之一,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并列。
2、李兰娟
李兰娟是著名的中国杰出女生物医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她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她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在2020年的新冠抗疫中更是一直奋战在第一线,李兰娟更是maigoo小编在疫情报道中看到就会安心的名字。
3、袁钧瑛
袁钧瑛是中国最杰出的女生物医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她主要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截止到2013年,袁钧瑛的研究工作多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共148篇,多次被国际会议特邀做大会报告,还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
4、陈薇
陈薇,少将军衔,长期致力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研究,是中国生物医学家中的领军人物。2003年SARS肆虐期间,她的团队成功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ω”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4年底其成功自主研制出世界首个2014新基因型重组埃博拉疫苗,并收获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开创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陈薇少将也因此杰出贡献被评选为“CCTV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
5、庄小威
庄小威是有名的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她主要研究工作为发展和使用单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成像技术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术,用以研究体外及活细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组装过程,刷新了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的纪录。2018年她凭借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术”,突破了光学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限制,揭示细胞内全新结构,获2018科学突破奖之生命科学突破奖,遗憾的是2014年的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截止到2015年她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12600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2000次。
6、杨璐菡
杨璐菡是异种器官移植课题带头人,带领科研团队在哈佛和eGenesis公司,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术,进行敲除猪基因组中可能的致病基因的研究。她是第一个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4年30岁以下30个科学医疗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女性生物医学家。2017年其被《彭博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有影响50位人物”,同年当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18年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当代高瞻远瞩的30位人物”。
7、叶玉如
叶玉如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逊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她在研究促进和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有卓越成就,在探索脑部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叶玉如在顶尖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超过250篇论文和综述,文献被引用17690次,拥有41项国际科技发明专利权。
8、陈化兰
陈化兰是生物医学界的著名女科学家,她是中国最早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者之一,而且研制成功了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和新型“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乃至世界防控禽流感的能力,2005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6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5年被评为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2016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9、乔杰
乔杰是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创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和治疗新方法,改进卵母细胞及胚胎冻存技术,显著提高妊娠成功率。
10、陈赛娟
陈赛娟是中国著名女生物医学家,她建成和发展了一整套白血病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标志体系,为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白血病诱导分化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其参与指导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PL靶向治疗概念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长期坚持在临床教学的第一线。除了多年参与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她还在1998-2000年担任了当时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主任,领衔的《临床血液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驰雷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