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为什么要借高利贷(高利贷揭秘:真相令人咋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13:37:39    

古代中国的高利贷问题一直存在,并对农民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农民们为什么要去借高利贷呢?原因是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当遇到灾荒年份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没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活,只能借钱。然而,由于粮食价格猛涨,借来的钱也买不了多少粮食。即使等到一个丰年,也无法将债务清偿,因为粮食价格低,卖不了太多钱。古代记载中,有孟尝君给薛邑的农民借钱,一次得到10万利息的例子。高利贷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导致许多家庭破产和人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通过“平籴”政策,在丰年时购进粮食储备,以稳定粮价,避免谷贱伤农;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实行平准法,通过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来稳定物价。然而,尽管这些办法在理论上是有帮助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走了样,导致农民继续被剥削。这种制度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青苗法。

国家拿出1500万的钱,以贷款形式贷给农民,要求有上等户作为担保人。贷款分为夏季和秋季两种,利息约为20%。这个办法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农民借高利贷,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利息收入,一举两得。然而,青苗法实施后,农民们却普遍抱怨,因为政府的贷款并没有如期给予,而是强行摊派。上等户因此白白支付了利息;而下等户很多时候借款并不能用于生产,而是用于消费。这导致了很多贫穷农民只是得到了短暂的消费快感,却无法还款,甚至牵连到为其担保的上等户,使他们沦为下等户。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政府发放贷款后,人们纷纷消费的现象,如酒楼、茶馆、赌场座无虚席。农民们认为命只有一条,钱是没有的。此外,贷款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权力寻租的机会,许多官员利用这一机会调高利息,从中牟利,进一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此,青苗法最终被废止。到了明朝,朱元璋对高利贷问题也进行了一些规定,规定了最高利息限制,并对逼债者进行严厉惩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定逐渐被抛弃。明朝时期高利贷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即使是朱元璋的祖训也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的阶层决定了无论是多么完美的政策和办法,都无法彻底解决最底层人们的困苦。因为他们背负着许多阶层的压力,无论是给他换一双鞋还是给他更好的饭菜,都只是让他们稍微舒缓一下,不能改变他们被压迫的命运。因此,我们需要深思熟虑,探索更多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