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襄汾县系1954年襄陵与汾城二县合并而成。原襄陵县,春秋时为晋大夫邑,战国时属魏,以有晋襄公之陵故名襄陵。《史记·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我取襄陵。西汉置襄陵县,属河东郡。王莽改名千昌,东汉、魏、晋、北魏皆称襄陵县,北齐废。故治在襄汾县襄陵城东南三十五里古城庄。北周禽昌县来治,隋大业初仍名襄陵,自此历朝县名均不改。宋移治宿水店,即今襄陵城西南十里古襄陵村,后又移治晋桥,即今襄陵城。元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民国属河东道。解放后属临汾专区。
原汾城县,汉为临汾县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析置泰平县,北周避太祖讳改名太平。自此历朝县名均不改。故治在今襄汾县汾城东北二十五里太平故关城,今称古城镇。唐贞观七年(633)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宋、元属绛州,明、清属平阳府,民国三年(1914)改名汾城县,属河东道。
1954年襄陵与汾城二县合并为襄汾县后,县级机关移驻史村。1958年11月襄汾县撒销,并入临汾县,1959年10月又恢复襄汾县。
襄曲县——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襄陵和曲沃县接壤地区成立襄曲县,1946年时属太岳区二专署管辖。
丁村——在襄汾县南十里的汾河东岸。1953年群众挖沙时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1954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二十多种动物化石和两千多件石器、石核和石片,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三妆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断定这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的牙齿。考古界命名为“丁村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狐厨——在襄陵西。《左传·僖公十六年》:“狄侵晋,取狐厨”,即此。后称狐谷亭。《水经注》:《平阳水东流,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狐厨也。”
柴壁——在汾城东三十里,旧时又称柴村,今名柴庄。《读史方舆纪要》称:后秦伐北魏,“攻平阳,拔之,遂据柴壁”,即此。
赵康——在襄汾县西南六十里,有春秋时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波垒——在汾城东南三十里。汉中平五年(188)郭大等人在此率众起义,进攻太原,河东等地,发展到十万余人,给董卓以很大打击,史称白波军,为黄巾农民起义之一部。郭大曾于白波谷筑垒,故名白波垒。今称永固村。
子奇垒——在汾城东三十里柴村近处。子奇,即后秦姚兴之弟姚平,封义阳公。《元和郡县志》称:“后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擒。此垒西临汾水,侧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西汾阳村——在襄汾县西南,有赵盾基。赵盾,即赵宣子,赵襄之子。晋襄公七年(前621)任晋国中军元帅,掌握国政。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因避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出境,灵公被赵穿杀死,赵盾回国拥立晋成公后又继续执政。
解村——在襄汾县南五里,有斛律光基。斛律光,北齐朔州人,高车族,工骑射,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屡建战功,官至左丞相,齐后主凝其反,被杀。
考村——在襄汾县西,有李牧墓。李牧,战国末年赵国大将,长期驻守赵的北边,曾打败东胡,降服林胡,并大破匈奴,后又大败秦军,以功封武安君。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杀。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驰雷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