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里面,几乎称呼郑和都是“三保太监”。这很大程度是在于郑和原名叫“马三保”,其实作为一个色目人(现在民族成分认定为回族),这可能也不是他的真名。
因为郑和信仰兰教,是一个正宗的穆斯林。所以一般姓马的,可能都跟默罕默德有关。而且三保还带着典型的蒙古人取了汉名,比如王保保。
其实这里面由于郑和早年资料的相关缺失,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他应该是洪武17年(1384年)明收复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傅友德和蓝玉带回南京的那批战俘幼童,入宫服役,然后分给燕王朱棣的。
其实在元朝,色目人将兰教带进中原,包括大量的突厥化的蒙古人也信兰教。到了明朝才逐步改变了这个局面,盘踞云南的赛典赤赡思丁原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但是到了后来逐步公开支持、提倡佛教,在云南曾修建了大量佛寺。因为毕竟佛教从汉朝就进入中国,与国人共存的相对较早,更能被中原王朝所接受。
郑和又被搞研究的人称为“三宝太监”。这里的三宝其实就是佛教讲的“佛、法、僧”三宝。但是很可能,也只是很多研究人员的一厢情愿。
因为郑和也曾经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名义出现,包括他曾经的法号“福善”、“福吉祥”。郑和第3次下南洋的时候,姚广孝同行,就是为了去迎回佛牙舍利。
1956年7月14日,南京的弘觉寺塔地宫发掘出一个叫“李福善”的骨灰。因此很多专家认为那很有可能就和郑和有关;而牛首山郑和墓实际上就是一个衣冠冢。
至于郑和的尸体究竟站在哪里,当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面,做过相应的猜测。
那就是宣德年间,最后一次下西洋,他刻意要绕道去麦加朝圣,至于去得到,没去得到,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设想,有一种可能他并没有能够去得到那边,而是使得了印度的古里。
郑和在永乐19年最终失宠于朱棣,原因至今是个谜团。一说和三大殿失火有关,这预示着是上天的某种惩罚。这或许就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本姓马名和。是回族,因为他在兄妹6人中排行老三,所以小名叫三保,这个三保跟“三宝太监”的三宝是两回事。
明代初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然后派手下大将率30万大军发起了统一云南的战争,第2年基本平定云南全境,然后马和一家被作为拥元反明的元朝上层阶层被明军俘获,遣送至南京,经过阉割,进入宫中充当太监。后来朱元璋将马和赐予四子燕王朱棣,因马和从燕王起兵靖难有功,朱棣称帝就成为明成祖之后,马和被提拔为“内宫监太监,赐姓郑”。
明永乐元年,朱棣的太师道衍和尚引导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这样郑和就成了佛门弟子了,而佛教是以“佛、法、僧”为“三宝”,故人们也常把“三宝”作为对佛教的尊称。郑和既然皈依了佛教,所以人们也就自然就称他为“三宝太监”,寓意就是信奉佛教的太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驰雷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17